
中医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智慧结晶,持续不断地推动着我国医药健康事业的发展。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中医技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明确提出要振兴传统中医药事业,并做出了全面的战略部署。
2019年10月,国家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更是为中医药发展“把脉”“开方”,并为新时代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指明方向。
习近平主席也说过:“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学习好、传承好、发扬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中医药的智慧,在我们今后的健康中国当中,别在以后的工作中因为没有做好这件事情丢掉乌纱帽!”
与此同时,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医药在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深度介入。专家制定三版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中医诊疗方案,推荐4个方剂和8个中药注射剂,精准施策,多管齐下,减缓、阻止了重症向危重症的转化,促使危重症转为普通症,从而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亡率。这显示了古老的中医蕴藏的巨大潜力。
然而,中医药行业目前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比如,中医药规律的治理体系亟待健全,中医药发展基础和人才建设还比较薄弱,中药材质量良莠不齐,中医药传承不足、创新不够、作用发挥不充分等痛点亟待解决。
数字化技术或许是解决中医传承创新痛点的一剂良方,通过将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应用于疾病预防、中医诊疗、药事服务、诊后管理等各个环节,中医医疗服务的效率得以提升、医生的诊疗负担得以降低,患者的就诊体验也因此得到大幅改善。
中医为什么要数字化?
为解决中医在传承创新中面临的几个痛点。
在诊疗环节,中医面临诊疗过程难以标准化、诊疗需当面完成、中医信息化水平不足、中医医师诊疗辅助不足及中医教育难以标准化等痛点。数字化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改善这一现状。
以中医诊疗过程难以标准化来说,传统中医诊疗讲究“望闻问切”,诊疗结果因人而异,对医师经验有较高要求。因此,不同医师对同一病例的诊断可能有较大差异,较难实现标准化。

导萃智能上医机器人基于中医药大学的海量样本库,20年10余万临床样本完整影像,实现数据结构化,加上复旦大学多年的算法研发:面诊、舌诊、脉诊等四诊算法和诊断模型辅助推理诊断,可以为医生对相似病例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借鉴。
替代“望、闻、问”等人工环节,自动采集、判别和分析患者的体质情况,为医生诊断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分担医生部分工作,同时提高治疗的准确性。
在健康管理环节,医生可以基于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血糖仪、血压仪等随身设备实时采集血糖值,血压值等体质数据,并由人工智能进行评估。医生可以通过在线平台对病人进行健康管理,实时了解健康状况对症下药。病人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了解健康管理知识,实施在线咨询。
中医数字化的未来走向!
通过一些现状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中医数字化要想得到大发展,需要从几个方面来予以改进。

首先是加强中医数字化顶层建设,设立相应标准。
其次,则是建立中医数字化行业联盟,实现产学研政一体。
再次,需要强化物联网等技术与互联网+中医的互补,如强化物联网、3D打印及人工智能等技术与互联网+的结合,解决互联网+的薄弱环节。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数字化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非“一刀切”,将原本更适合线下的诊疗场景强行搬到线上。
最后,应注意家用中医器械将成蓝海的趋势,设立相应标准。家用中医器械以其体积小巧、操作简单、使用风险小等特点广为认可,销量增长迅速,未来或成中医数字化“蓝海”。应适时建立相应的行业质量标准,避免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导致发展前景受挫。

人工智能医疗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提高了医疗质量,降低了医疗成本,能够帮助医疗行业解决资源短缺、分配不均等众多民生问题。全球的人工智能医疗相对于制造业、通信传媒、零售、教育等人工智能应用领域来说,还处于早期阶段,商业化程度相对偏 低,行业渗透率较低。人工智能医疗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和多元业务趋向,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市场规模高速增长,大量初创公司不断涌现。预计到2025年,人工智能应用市场总值将达到1,270亿美元。其中,医疗行业将占市场规模的五分之一。
导萃上医机器人的远景规划和终极定位是健康大数据,通过对人的健康数据的全面采集和精准解读,向全产业链赋能,从人类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为用户精准匹配并提供个性化的健康产品和服务,无时无刻、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呵护每个人的健康,实现“防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