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常常面临亚健康的状态,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的疾病,都严重威胁着我们的健康。
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即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
可见,中医历来防重于治。面对现代五花八门的疾病,以及发病年龄越来越低、亚健康人越来越多的状况,利用中医进行养生保健无疑是最合适的方式。治未病实际上就是做健康管理。
但很多人对健康管理不了解,常常会出现很多误区。
1误区:做体检就等于健康管理
很多人以为健康管理就是体检,其实并不是的,严格意义上的健康管理,就是依据个人或群体的健康问题及健康因素,引导服务对象改变不好的生活方式。从关注疾病治疗改为预防疾病,协助人们成功有效地把握和维护自身的健康。
世卫组织曾向全球发布健康公式:100%健康=15%遗传+10%社会因素+8%医疗+7%环境因素+60%生活方式。在所有影响健康的因素中,生活方式是最有影响力也最可被控制的因素。

2误区:健康管理是有钱人才做的
“健康管理是有钱人才做的事,我们用不着”这种话,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吧,很多人听到健康管理,就觉得这是针对经济富裕者提供的更高层次的医疗保健项目,对经济条件一般的人来说就是额外负担。
事实上,美国研究健康管理20多年的经验显示:健康管理对任何企业和个人都有一个90%和10%的关系,即90%的个人和企业通过健康管理后,医疗费用降低到原来的10%;相反,10%的个人和企业没有进行健康管理,医疗费用比原来提升了90%。中国也不例外,人群中最不健康的1%和患慢性病的19%共用了70%的医疗费用。

想想看,有些人一年抽烟能花费上万元,而花几百块做个健康管理在他们看来却是“太贵了”,一旦生病,他们只能花费巨资寻求专家名医。而通过健康管理,引导人们改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患病风险,节省医疗费用的支出,也提高了人们的生命质量。
3误区:健康管理是有病的才需要做的
健康管理并不是只有患病的人才需要做,那些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需要进行健康管理。同样的,亚健康状态的中青年也需要进行健康管理。
目前,很多身处职场的中青年白领,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中。作为社会和家庭的顶梁柱,他们或许在身体方面还很健康,然而心理的压力和过度的疲劳长期积压,很容易导致心理障碍,还可能导致心脑血管等方面的健康问题。

对这部分人来说,做好健康管理,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学会管理自身的压力和疲劳状况,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持之以恒极为必要,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生博乐智能健康管理机器人
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专业权威专家团队——将中医的面诊、舌诊、脉诊+心理+运动学研究,建立完善的合参模型,辅助推理诊断,为用户提供科学健康辅导干预方案;确诊病例康复指引+日常用药提醒等,创建出导萃健康生态链,随时随地可唤醒检测,根据指引养成健康饮食及生活习惯(唤醒及提醒睡眠、长期固定姿势工作提醒调整、运动健身提醒等)
通过生博乐的健康干预服务,帮助客户改善其不健康生活方式,推荐权威专家就诊,降低危险因素,从而有效地预防疾病并改善自己的健康,子曰——“治未病”。

其实想要真正预防慢病必须要提前预测知晓每个人的健康危险因素,只有精准找到这些危险因素,才能在专家指导下去做针对性的防控。科学研究发现,慢性重大疾病的发生是与基因异常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我们的基因依目前的医学水平还不能够改变,但是,个人的生活方式却可以改变!通过针对性预测、查找、干预疾病危险因素和科学量化调整生活方式,个性化补充营养素,激活正常组织细胞和酶活性,60-80%以上的慢病都是可以避免的!也会通过科学的健康管理管控逆转我们机体快速衰退的状况。当人体各个细胞保持平衡的状态,每个细胞的新陈代谢正常的情况下,慢病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愿我们健康快乐每一天~
by: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联系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