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领域突出的问题就是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同时,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准确度和效率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当大数据、人工智能渗透进医疗领域时,成千上万的医疗大数据供人工智能训练学习,辅助阅片、诊断……人工智能正在不断为现代医疗赋能。
中医,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瑰宝。但在AI面前,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医似乎有点格格不入。由于没有准确的诊疗、分析数据和标准化的治疗体系,中医诊断往往只凭望闻问切,且极大程度依赖医生本身的水平和经验。
· 处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十字路口
中医只能渐行渐远?中医,将去往何方?

在中医药领域,不乏主动求变的企业。如何将现代技术为中医赋能,是上海导萃一直思考的问题。本以传统著称的中医诊疗和中医传承也拥抱了人工智能,彻底颠覆了对中医药的未来定义。
提起望、闻、问、切,人们通常会想起头发花白的老中医搭脉问诊的场景,而现在有一位“电子中医”,会问诊、面诊、舌诊,会采集血压、血糖等人体生命信息,可判断用户的体质,生成专属养生保健方案---这台上医健康管理机器人,是由国内前沿的AI科研机构,复旦大学机器人研究院、计算机学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共同孵化出的导萃“上医智能机器人”。这个机器人是基于望、闻、问的中医理论,用智能化来实现诊断。

该机器人融合了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可以通过人机互动的方式对人体地⾯部和舌体进⾏多区域分割研究,抓取⾯及舌的多维度特征,通过肤⾊识别、光泽分析、眼神分析、唇⾊识别以及对舌苔颜⾊、舌质颜⾊、舌苔厚薄、舌裂纹、舌胖瘦、舌⻮印等要素的综合分析进⾏体质诊断和健康评估。

让老人⾜不出户就可以做一些基本的健康检测,测量⾎压、⾎糖、⾎氧等;同时上医机器⼈能综合历史数据,分析变化曲线并根据⽤户当前的身体情况得出一份详细的健康辨识报告和健康养生方案,指导进行穴位按摩保健、药食管理等,同时医生在线上工作站也能给用户提出个性化健康管理指导。

这些诊断结果不是臆断的,而是研究者遵循中医思维,依托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几十年来收集的大量临床数据,从中挖掘出的诊疗规律。可为缺乏经验的年轻中医、基层医生提供辅助决策。
从《中医药法》到《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相继出台,中医药正迎来国际化的大好时机,但仍受限于国际标准的缺失、中医药服务难复制等因素。对于中医药发展,国际标准的建立可以促进客观化数据采集,为未来发展中医大数据、中医人工智能铺设道路;便于数据规范化传输,可异地完成信息的读取和再现,促进中医远程医疗跨区、跨国合作交流。
从硬件出发,中医诊疗体系正在逐渐标准化、数字化。随着数据体量的累积与维度的完善,中医临床数据也能与西医一样,在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面发挥重要价值。
· AI+互联网,名老中医就在身边

“中医的现代化和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路径。”中医看病其实是有依据的,《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是中医的基础根基,无论是什么派别,这些内容都是通用规律。这就决定了标准化是有据可循的。“而且中医有两千多年的传承,30多万个医案已可以支持发展人工智能。”
与互联网的融合,让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传承扩展了“时间”和“空间”。人工智能医疗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提高了医疗质量,降低了医疗成本,能够帮助医疗行业解决资源短缺、分配不均等众多民生问题。

导萃上医机器人的远景规划和终极定位是健康大数据,通过对人的健康数据的全面采集和精准解读,向全产业链赋能,从人类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为用户精准匹配并提供个性化的健康产品和服务,无时无刻、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呵护每个人的健康,实现“防未病”。
by: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联系删